來源:西安晚報
日前,西安高陵區(qū)通遠街道何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減量化工作啟動,標志著全省首個智慧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項目在高陵建成并實現閉環(huán)運行,其運行模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生活垃圾可減量80%。
據了解,何村社區(qū)運用“互聯網+垃圾分類”新理念,引入新的智慧垃圾分類系統,利用物聯網、互聯網兩網融合技術,將智能垃圾袋發(fā)放機、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垃圾分類可回收箱等三大硬件設備和云服務平臺、微信平臺有機融合,科學有效地實現了垃圾分類投放、回收的信息化監(jiān)管,實現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
在分類環(huán)節(jié),高陵區(qū)采用村民簡單好記的“二級四分”法進行,即農戶按“可爛”和“不可爛”對垃圾進行初次分類,分別投放至門前的分類桶內,由環(huán)衛(wèi)工上門分類收集垃圾,“可爛”的運送至何村垃圾堆肥房,經生物發(fā)酵處理后作為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不可爛”垃圾按“能賣”和“不能賣”兩類二次分類;“能賣”的垃圾由再生資源利用公司有償回收,“不能賣”的垃圾按“戶集、村收、街運、區(qū)處理”的模式,運至垃圾填埋場做無害化處理。
目前,高陵通遠何村智能垃圾袋發(fā)放機、智能回收箱、分類收集車、分類桶等分類設備已經安裝配備到位,陽光生物有機堆肥房、微生物機械高速發(fā)酵堆肥房、垃圾分類車輛停靠充電沖洗點、滲濾液收集存儲池等分類終端處理設施已經建成投用。同時,配備了全省第一臺零污染、零排放、純電動的新能源機械化環(huán)衛(wèi)清掃車,設置了4處集中分類垃圾收集點,給何村466戶農戶門前安裝分類垃圾桶,全面完成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工作,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閉環(huán)運行”。
據統計,何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2000公斤,實行分類后,預計可回收約200公斤,堆肥1400公斤,垃圾填埋400公斤,可實現垃圾減量約80%。高陵區(qū)將在何村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全域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源頭分類、就地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循環(huán)利用”的治理模式,最終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村民每個月可領取兩包可降解塑料袋用于垃圾分類
每戶人家門口都放置有分類垃圾桶
專家建議
完善相關配套設施
科學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
西安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梁偉認為,垃圾分類既是做好垃圾處理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污染減量、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關乎生態(tài)文明建設大局,可以有效改善城鄉(xiāng)環(huán)境,提高新型城鎮(zhèn)化質量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水平。
“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必須要建立法律、管理以及設施三大體系?!绷簜フf,應該建立垃圾分類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強制執(zhí)行,讓大家意識到,垃圾分類是法律責任。在管理體系建設中,政府應結合街辦、社區(qū),進行大力推廣宣傳,也可以借鑒高陵經驗,吸收社會資本進行垃圾分類智能化項目。此外,垃圾分類也離不開與之配套的設施體系。
“垃圾分幾類?如何分?很多市民對垃圾分類并不十分理解?!绷簜ジ嬖V記者,西安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并沒有全面展開,不僅因為配套設施不到位,也與宣傳推廣未全覆蓋有關。建議政府結合各地情況,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手冊、指南等,引導居民自覺、科學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并選擇不同類型的社區(qū)開展居民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示范試點。
在建立與分類品種相配套的收運體系方面,“居民意識和配套設施是相輔相成的?!绷簜ソㄗh,應完善垃圾分類相關標志,配備標志清晰的分類收集容器,適應和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要求。并配備滿足垃圾分類清運需求、密封性好、標志明顯、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專用收運車輛。
目前垃圾終端處理上,我市仍采取填埋的方式,這對垃圾分類并沒要求,也影響了源頭分類。城市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垃圾填埋的土地瓶頸顯現,而垃圾焚燒廠本身就是一種廢物利用,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先進垃圾處理方式。
記者觀察
垃圾分類這個“洋活事”
村民不僅“玩得轉”還很歡迎
干凈整潔的道路、每戶村民家門口都放置著分類標識垃圾桶、對垃圾分類規(guī)范家庭還可進行積分獎勵……5月3日,記者在高陵區(qū)通遠街道何村社區(qū),全程體驗了這個“高大上”的智慧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新項目。
家中 村民生活垃圾
分類處理成“家常事”
雖然下著雨,但何村社區(qū)滿眼綠樹紅花、處處干凈整潔。村民崔玉玲在自己家中,系著印有“垃圾分類 從我做起”的圍裙,從冰箱取出蔬菜,擇洗完畢后,熟練地拿著要丟棄的菜葉子,扔進了家門口大垃圾桶里標著“可腐爛”字樣的綠色小桶里。
記者注意到,何村社區(qū)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只綠色的大垃圾桶,踩開這個垃圾桶腳踏,可以看到有兩只可以活動的小垃圾桶,綠色桶身寫著“可腐爛”,灰色桶身寫著“不可腐爛”。
“垃圾分類其實不復雜”,對崔玉玲來說,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已經變成一件“家常事”,如今,她已能熟練地將剩菜剩飯、果皮紙屑、電池、燈管等垃圾準確分類和處理。
“這么‘洋活’的項目來到我們村,大家覺得新鮮的同時,也得學習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睋ㄟh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何鵬介紹,為了讓村民學會垃圾分類,不僅印制了垃圾分類宣傳畫、圍裙、T恤衫等,還由干部入戶走訪進行宣傳、指導、演示,多次開展垃圾分類專題培訓。
村民崔榮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崔大姐”,她還有個身份,是垃圾分類工作隊的宣傳員。最近,她每天會走進村民家中,宣傳垃圾分類的有關事項。她說,村子大棚蔬菜多,以前到了夏天,菜葉子堆積時間長了,蒼蠅亂飛,自從村里啟動了垃圾分類項目,全村人也開始享受上干凈、清新的生活環(huán)境。
掃碼 分類扔垃圾
可憑積分換“禮品”
在何村社區(qū)的廣場上,設置智能垃圾分類投放站,由“智能垃圾分類”(包括餐廚垃圾和其它垃圾)和“可回收”兩組垃圾箱組成,左上方有社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排行榜,表現好的村民,名字會進入先進榜。
記者了解到,村民每月可以使用為每戶配備的二維碼智能卡掃描或下載手機客戶端、手機掃碼,在智能垃圾袋發(fā)放機上免費領取印有二維碼的垃圾袋。綠色裝可腐爛垃圾,橘黃色裝不可腐爛垃圾?!捌綍r大家不用垃圾袋,如果誰家請客吃飯,突然垃圾變多,就可以使用這種可以降解的垃圾袋?!焙矽i說,每卷垃圾袋有30抽,每月能領取一次。
村民可將紙張、塑料、金屬、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分類裝進橘黃色二維碼垃圾袋,或打包貼上二維碼,掃描后投放至專用垃圾箱,機器自動稱重,核算出價格,等垃圾回收工作人員分揀確認之后,按不同類別向村民返還積分,積分還可到指定地點兌換相應的生活用品。何鵬說,有了這些激勵政策,每位村民對垃圾分類都非常認真。
回收 四色垃圾桶
回收必須“摸對門”
32歲的保潔員文露騎著電動環(huán)衛(wèi)車,車上放置著兩只垃圾桶。她的主要工作是對村民分類后的垃圾再進行二次分揀,并清洗垃圾桶。文露和同事們一起,每天早上7:30和晚上8:00,會到村民的家門口進行垃圾收集。
在另一輛環(huán)衛(wèi)車上,記者看到了四只顏色各異的垃圾桶,紅色代表有害垃圾,藍色代表可回收物,灰色代表廢棄垃圾,綠色代表可腐爛垃圾,“每種垃圾都得‘摸對門’,這樣才能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焙矽i說。
為使試點工作順利推進,何村還與高陵區(qū)廢舊物資回收公司簽訂了回收合作協議,張貼廢品回收價目表,定點定期定時回收村民收集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把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轉運、處理工作納入常態(tài)化運行和日??己?成立24人社區(qū)服務隊,實施網格化管理模式,讓村民自己參與監(jiān)督管理工作。
終端 可腐爛垃圾
變身有機肥料
可腐爛的垃圾去了哪里呢?在村子后方,建起了一座白墻灰瓦的房子,“回收的垃圾在這里做成有機肥,真正變廢為寶,村里人天天問啥時候肥料能好?!焙矽i高興地說,走進陽光有機發(fā)酵堆肥房,并沒有聞到異味。據介紹,可腐爛垃圾進入陽光有機發(fā)酵堆肥房后,需要經過40~60天左右發(fā)酵,最后成肥,經過有氧處理后用于農業(yè)生產。
相比陽光有機堆肥,機械堆肥所需時間更短。在微生物機械高速發(fā)酵堆肥房,記者看到擺滿了一圈塑料桶,當管理員啟動機械時,腐爛垃圾會倒入機械攪碎倉內進行攪碎,再自動進入水分擠壓倉除去水分,然后進入堆肥倉進行堆肥,僅需24小時便可生成成肥,再把成肥進行10~15天的催肥處理,達到可施肥條件后裝袋。
記者看到桶內的肥料呈黑色,用手握起一團便黏在一起,再輕輕放開,肥料又松散開來?!斑@樣的肥料綠色、天然,村民天天都盼著?!焙矽i說,計劃將這些肥料裝成5斤的小袋子,發(fā)放給垃圾分類做得好的農戶,用于農業(yè)生產,實現資源循環(huán)利用。
何鵬告訴記者,堆肥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一部分還可用于澆樹澆菜使用;其余部分將在何村社區(qū)的污水處理廠經凈化處理變成中水后排放。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